毛主席问卫立煌:驴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卫起先不懂,后猛然醒悟
【前言】
在蒋介石麾下的"五虎将"中,卫立煌无疑是实力最为出众的一位,其军事才能堪称翘楚。尽管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多次与我党交锋,但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前往延安时,毛主席仍以热忱的态度予以接待。这段历史展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团结与包容。
在交谈中,毛主席突然向卫立煌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知不知道驴走路时先抬哪只脚?”这问题让卫立煌一时语塞,摸不着头脑。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的问题呢?
【一、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年轻时的卫立煌曾一度被蒋介石的宏大抱负所迷惑,成为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忠实执行者。然而,与蒋介石不同的是,卫立煌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善于洞察全局。正是这种特质,使得张学良的一番话便彻底扭转了他的立场。
1936年,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时卫立煌正与蒋介石一同被扣押。面对张学良的耐心劝说,卫立煌很快就被说服,认可了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必要性。作为一名深明大义的爱国将领,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对我党的看法也随之改变,展现出一位军人应有的担当。
抗战打响后,卫立煌被调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由于八路军在编制上隶属该战区,他实际上成为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官。为加强统战工作,我党特意安排了一位同志担任他的机要秘书。
这位新近加入我党的赵荣声,起初并不情愿接受任务。但得知与卫立煌建立良好关系对我党有益后,他便改变了主意,决定前往。很快,赵荣声便到了卫立煌身边,凭借自身才能迅速赢得其青睐,被提拔为少校秘书。
与卫立煌共事期间,赵荣声深刻体会到了他的为人。卫立煌性格直爽,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赵荣声发现卫立煌对我党的理念并不反感,便觉得开展统战工作大有可为。于是,他时常向卫立煌讲解我党的方针政策,而卫立煌每次都听得十分专注。
1938年春天,卫立煌的部队计划向中条山转移,原定路线需经过陕北,那里是我党的根据地。卫立煌对此有些犹豫,担心引起蒋介石的不满。这时,赵荣声抓住机会,建议卫立煌前往陕北,与毛主席进行一次会面,深入交流一番。卫立煌听了,心中也萌生了兴趣,觉得这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老蒋派卫立煌前往洛阳,途经陕北已成必然。卫立煌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顺道拜访毛主席。我党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毛主席一向眼光长远,明白卫立煌作为国民党高层来访的意义,因此给予了他最高规格的接待。
毛主席特别安排了一个小组负责接待卫立煌。一到陕北,卫立煌就感受到这里与众不同的氛围。尽管当地百姓生活艰苦,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更让他惊讶的是,我党的领导人和普通群众一样,穿着朴素的补丁衣服,走在人群中几乎分辨不出谁是干部。
目睹毛主席居住的简陋窑洞,卫立煌深受触动,对我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与毛主席会面后,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我们战斗策略的钦佩,并迫切希望能亲自讨教。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卫立煌在抗日战场上的坚定立场和推动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在深入交谈中,卫立煌对我党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得知我们在物资供应上面临的困难后,他立刻表态,返回后将全力协助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当时我党资源并不充裕,但毛主席仍竭诚款待卫立煌。席间,酒菜齐备,二人边饮边谈,就时局深入交流。卫立煌对毛主席的见解深感钦佩。然而,真正令他震撼的,是毛主席随后的一番言论。
饭后,毛主席和卫立煌一同漫步,借此机会,毛主席带领卫立煌参观了我们党的驻地。途中,毛主席突然向卫立煌提出了一个问题:“卫将军,你觉得驴走路时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这个问题让卫立煌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二、“不懂政治”】
俊如虽是军人,但对某些军旅细节并不熟悉,只能略知一二,便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笑着回应:“陕北条件艰苦,地形复杂,毛驴成了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得深入了解毛驴。同样,卫将军在指挥作战时,也要深入分析日军的特点,就像研究毛驴一样。”
卫立煌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明白,马上向毛主席请教如何对付日军。毛主席笑着说:“日本鬼子就像头倔驴,不好对付。咱们得先躲开它的蹄子和牙齿,别让它伤着。等它露出破绽,咱们就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屁股上捅一刀。”
卫立煌听后恍然大悟,拍了拍脑袋说:“毛先生,真是多谢提醒,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这次延安之旅让他收获颇丰,回去后他便毫不犹豫地给我党调拨物资。要知道,老蒋对物资的管控一向严格,可卫立煌却毫不在意,直接打破了限制。
卫立煌不仅提供了100万发子弹,还支援了25万枚手榴弹和180箱牛肉罐头。考虑到夏季即将来临,他还贴心地准备了夏装。不过,这批物资在我党收到之前,可是经过了他多次的催促才最终送达。
卫立煌回国后,思想逐渐转变。他开始深入研究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并时常与秘书赵荣声讨论我党的政策。通过这些交流,他意识到跟随蒋介石无法真正挽救中国,甚至表达了加入我党的意愿。然而,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考虑到与蒋介石的关系,我党婉拒了他的请求。
对于在抗战中作出贡献的人,我们党始终铭记于心。不过,蒋介石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尽管曾共同抗日,他仍将我们视为敌人。后来,阎锡山的一名联络员投敌,向蒋介石告发了卫立煌的“亲共”倾向。
老蒋迅速派人展开调查,尽管最终一无所获,但他对卫立煌的看法却有了明显改变。他直接评价卫立煌:“不懂政治!”这句话简洁明了,点出了老蒋对卫立煌的失望与不满。
中条山战役失利后,蒋介石撤了卫立煌的职,让他回家休息。周总理听说后,特意找到卫立煌,诚恳地说:"这次的事,真是连累你了。"
【三、我们的朋友】
抗战结束后,老蒋一心想要与我党开战,而卫立煌显然不认同他的想法,因此遭到了老蒋的冷落。为了支开他,老蒋以考察的名义将他派往国外。然而,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接连失利,老蒋手头无人可用,这才又想起了卫立煌,重新将他召回。
卫立煌对内战毫无兴趣,在东北战场上,他与孙立人将军一样态度消极,甚至暗中给国民党军队制造麻烦。由于卫立煌的“干扰”,蒋介石在东北的部队被我党彻底消灭。事后,卫立煌被蒋介石撤职并接受调查。当时,国民党内部不少人怀疑他与共产党有勾结,因此他被长期软禁在南京。
随后,我党公布了一份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份名单的出现,意外地让他免除了通敌的嫌疑。在李宗仁的协助下,卫立煌前往香港定居,此后多年,他远离政治舞台,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在阅读了我党关于台湾问题的官方文件后,他深受触动,随即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深切期望。
得知卫立煌的言论后,周总理主动伸出友好之手,诚挚邀请他回国。1955年初,卫立煌踏上了归途,并受到我党领导人的热烈欢迎。毛主席更是以"朋友"相称,这一称呼不仅表达了对卫立煌的认可,也充分肯定了他的地位。
【结语】
1960年,卫立煌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归国后的岁月里,他始终致力于推动祖国统一事业。按照中央的安排,他的骨灰最终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